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新闻通告    正文
   
  新闻通告
 
·
学校顺利完成国家级、...
·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
·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
·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
·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
   
  新闻通告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年度报告(2020年度)

发布时间:2021-03-05 浏览次数: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年度报告

202011-20201231

2020年是不平凡的一年!同时也是重庆医科大学基础医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全体教职员工奋进的一年,改革的一年!在疫情期间,中心响应国家号召,在学校的总体部署和安排下,积极主动开展校企合作,通过虚拟仿真实验、线上微课、线上直播课等多种多样的形式,开展实验教学,真正做到“停课不停学”!2020年中心在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联席会基础医学组的指导下,在重庆医科大学各级组织的支持下,中心全体教职员砥砺奋进、改革创新、积极进取、奋勇拼搏,在人才培养、人才队伍建设、教学改革与科学研究、信息化建设以及开放运行和示范辐射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一、人才培养工作和成效

(一)人才培养基本情况

中心在2020年度承担了全校临床医学、基础医学等33个专业,4个年级,共44031位学生的基础医学实验教学工作,全年共完成了1548848人学时的实验教学工作量。在2020年基础医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重庆医科大学)独立开设了人体大体形态学实验、人体显微形态学实验、人体机能学实验、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等248门的实验课程,共339个实验项目。在2020年共使用11种实验教材,新增实验教材1本。

(二)人才培养成效评价

1.2020年,我校学生在中心教师的指导下,积极参加全国、重庆市、学校的各种实验技能大赛、创新创业大赛,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1)2020年11月29日,第六届全国大学生基础医学创新论坛暨实验设计大赛在南方医科大学举行。全国大学生基础医学创新研究暨实验设计论坛是全国基础医学教育领域影响力最大的大学生创新设计展示活动和基础医学学科竞赛平台,每两年举办一届,旨在推进高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及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创新性人才。中心指导学生分别获得二等奖三项、三等奖三项所有参赛项目全部获奖的优异成绩,同时,重庆医科大学获得优秀组织奖。

(2)获得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创新大赛一、三等奖 4 项。朱梓瑜,杨子逸,王淳一,胆钙化醇对于治疗特异性皮炎的疗效及其可能机制的研究指导教师:刘含登,一等奖,等4项。

(3)第十二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重庆赛区金奖 1 项、铜奖 4

(4)第六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重庆赛区银奖。

2.中心通过设立校级创新实验项目、“英耀计划”等鼓励本科学生积极参加科学研究,锻炼科研能力。为响应国家“双创”政策号召,推进中心 “1+3+3+5”一体化育人平台建设,激发学生的科研热情,培养科研精神和科研创新能力,提升科研育人效果中心在前期认真评审基础上,总结前四届“英耀计划”经验经验,提出了第五届“英耀计划”的改革思路并正式启动第五届“英耀计划”

2020年,中心投入30万元资助学生团队20个项目157名学生参与;支持学生参加生科院的SKY项目和学校创新实验项目申报,立项项目有80余名学生参与,本年度共有11名学生参与发表SCI论文,其中第一作者3人,1人获得学校鼓励性人才保送研究生。

3.加强课程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中心高度重视课程建设,组织学习教育部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相关文件,鼓励各实验室、教研室积极开展课程体系改革研究和线上、线下、线上线下混合式、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等一流课程申报工作。本年度,《人体解剖学(系统解剖学)》获得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线下一流课程;《基于AR技术的缺血性脑损伤电生理虚拟仿真教学项目》获得首批国家级一路本科虚拟仿真一流课程。另外建设三门市级一流课程。

二、人才队伍建设

(一)队伍建设基本情况

为加强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建设,学校聘任基础医学院院长余华荣教授担任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主任。中心现有专职人员210名,其中高级职称149人(占67.0%),博士生导师30具有博士学位者123名(占56.9%)。中心拥有全国优秀教师、重庆市优秀教师、名师、教育工作终身贡献奖、优秀教育工作者、首批“百名学术学科领军人才”各1名;重庆市首批学术技术带头人6名,“322”人才工程库专家1名,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2名,高校骨干教师10余名重庆医科大学“钱惪教学名师”3人,“钱惪青年教学骨干”3人2020年新增重庆市教书育人楷模1人重庆市中青年骨干教师1人校级优秀教师4人,2名引进人才获批重庆市高层次人才。2020年新引进博士后6人。

队伍建设的举措与取得的成绩

1.队伍建设是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重要工作之一,中心在推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制定了相关的文件,特别是对青年师资的培养中心启动了苗圃工程。本年度,由于疫情原因,只有3名教师获国家留学基金委、学校重点学科及其他基金的资助出国进修 2020年,中心有5名教师晋升教授,1名教师晋升为研究员,11名教师晋升副教授,4名教师晋升为副研究员。学院支持2位教师出国进修培训,100余人次外出参加各种学术交流。

2.积极拓展海内外智力引进,并取得好成绩。中心今年成功引进

任春光教授、赵征寰教授、黄增益副教授、詹晓慧副教授、谭帅副教授、韩智杰副教授。

3. 积极推动中心对外交流

今年受新冠疫情影响,对外交流合作较少,但仍与哈佛大学附属波士顿儿童医院、美国弗吉尼亚联邦大学等一流名校开展了实质性学术交流与合作。2020年,中心共组织校级学术交流会17次、科研平台小型学术研讨会150余次。邀请17位国内外著名学者来学校和学院进行学术讲座。首都医科大学杨锋教授、复旦大学郑平教授复旦大学严大鹏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崔孟超教授等专家到中心进行学术讲座和交流。

4.加强新进教师的教学能力培训

为将学习贯彻习近平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落在实处,切实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升学院新进师资职业发展技能,引领良好师德师风氛围形成,促进教育教学行为规范养成,本年度年,中心开展了2020年新进师资教育教学规范化培训。中心2020年11月,对44名新进教师进行了教学规范化培训;有50名教师参加教学设计方法案例线上工作坊”线上培训。

中心还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全国相关的教学、科研研讨会,组织专家和学生对实验教学质量进行评价,根据专家和学生所提意见,不断改进实验教学,提高教学效果,通过这一系列的培训,新进教师的教学能力得到了较大的提升,经过考核,全部新进教师均达到要求,通过了中心组织的考核。

中心通过设立 “苗圃计划”和“培英计划”投入450万元支持40名青年师资和12名师资开展科学研究,推动了他们成长。并推行青年教师培养导师制,即为青年教师指定有专门的学科带头人指导其科研工作和教学工作,并签订考核目标。

5.努力提升实验教师的科研水平

为进一步提高实验教学人员创新积极性,通过教学相长,促进实验教学管理中心科研工作发展;实验教学管理中心将依托优良实验条件和优秀的实验教学队伍,实施本科生培养导师制。并设立医学本科生导师制项目(Tutorial System of Medical Undergraduate,MTS)。导师全面负责“MTS”项目学生的科研学习;指导学生进行项目立项,开题,中期,结题等环节工作总结和汇报;指导学生完成论文发表。由学术委员会对项目的进展进行考核评定。

三、教学改革与科学研究

(一)教学改革立项、进展、完成等情况。

尽管中心的教学工作任务十分繁重,但中心非常重视教学改革和科学研究。

1.中心鼓励教师积极参加教育教学改革,申报各级教改课题。

本学年度,获得市级教改项目3项(冉建华-生命视角下人体解剖学课程思政教学与实践体系的构建及拓展、李雯雯-基于轻新课堂云平台的病理学混合教学模式研究、余华荣-以生命教育为抓手,夯实基础医学课程思政教学体系 )、校级教改项目2项(汪长东-《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课程教学新体系的构建与实践、何永林-病原微生物学生实验生物安全体系建设)。

2020年,中心教师公开发表教学论文7

2.2020年中心教师获得多项教学竞赛奖项。

(二)科学研究等情况。

中心教师积极申报各级科研课题,2020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省部级以上项目等资助25项,经费总计424万元;发表论文133篇;发明专利3项;参编专著2部。

四、信息化建设、开放运行和示范辐射

(一)信息化资源、平台建设,人员信息化能力提升等情况。

1. 信息化资源、平台建设

1信息化平台建设

近年来,中心非常重视数字化、信息化建设。在中央财政专项资金的支持下,通过引进网络化、信息化、集成化的生物信号采集与处理系统、同步演示教学系统与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等,建成了一个信息化开放式机能实验教学平台,打造了5间现代化机能实验室,实现机能学实验室设备更新换代和全面开放为学科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目前,中心机能实验室另外4间信息化开放式实验室建设已经立项,预计明年开始建设。

2大学生创新平台建设

2020年,学校进一步加强创新实验平台建设,创新实验室新增动物行为学实验室1间、分子生物学实验1间,合计200m2,专门供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开展使用。2020年新购置大鼠和小鼠行为学设备、冰冻切片机、高效液相等设备,并对实验室常规仪器进行了更新换代。

(3)网络学习平台建设,打造课程思政信息化平台

2020年,中心各实验室建立了相关学科微信公众平台,旨在服务师生,搭建适合学生学习的实验教育交流平台。其中机能实验室自2019年课程思政工作小组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实验课的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尝试从实验教学和学科交叉的角度出发,挖掘丰富多样的思政元素。结合实验操作培训、学生切身体会,形成独具特色的、带入感强的《人体机能学》课程思政体系,为学生提供多维度的学习格局。

在日常工作中,结合学科特色,提倡尊重、善待动物,利用世界实验动物纪念日开展关爱实验动物主题活动,培养学生“关爱患者,医者仁心”的精神。并且,充分利用微信公众号开设了”我身边的大师”等多个思政专题栏目,在疫情期间,大力宣传科学抗击疫情。赵婷婷、吕明其等年轻老师积极撰文,为多维度的课程思政建设工作献策出力。2020年,中心实验室围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虚拟仿真、课程建设开展公众号建设,赢得了老师和学生的一致好评,也在全国取得了好的宣传效果!

2020年,中心机能实验室工作小组各位老师在课程思政建设的工作中取得优异的成绩,荣获各级奖项8项!其中李英博老师在全国医药院校课程思政教学案例评比中荣获二等奖,陆蔚天老师、李英博老师、杨永强老师在我校2020年课程思政创新设计大赛决赛中获得最佳教案设计奖、最佳教学展示奖、一等奖、二等奖和三等奖。沈宜老师和师海蓉老师在实验教学管理中心的“课程思政”教案评比中分别荣获一等奖,余丽娟老师获得三等奖。

(4)信息化资源建设

中心在全国率先开展动物伦理公益微课视频的制作、宣传。机能实验室在实验教学过程中,会用到比较多的实验动物。实验动物是人类的"替身",是生命科学研究中必备的四大要素之一。没有实验动物,就没有今天生物医学的发展和进步。我们希望同学们时刻铭记实验动物为人类健康事业所做出的巨大贡献和牺牲,在实验中怀感恩之心,尊重和善待实验动物,维护实验动物福利和伦理,遵循3R(替代、减少和优化)原则,规范和合理地使用实验动物。因此,在基础医学院和实验教学管理中心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在全国率先拍摄了动物伦理公益微课视频,并分享在微信公众号、学校网络教学平台,让同学们学习。获得了国内同行和同学们的一致好评。后续,我们将会把此微课的内容作为同学们的必修课,培养同学们“崇尚科学、善待动物;医者仁心、大爱无疆”的精神。

同时,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成为常规教学手段。中心各实验室如解剖实验室、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室、机能实验室结合自身学科特点,在学校网络平台建立了相关网络课程。为丰富网上课程内容,各实验室启动了实验微课的建设工作。力争为同学们呈现一门好的实验网络课程。其中,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室徐蕾老师参与微课录制并投入使用实验课使用(徐蕾-革兰染色、凝固酶试验、保险粉发厌氧培养)。徐蕾老师获得重庆市微课二等奖(2020,重庆微生物学会)。机能实验室赵婷婷老师拍摄生物信号采集系统相关微课,在全国推广。生物化学实验室制作了《生物化学及分子生物学实验》所有实验项目的视频,其中部分实验视频已供留学生《生物化学实验》和《分子生物学实验》两门课程的网上教学使用。

4)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P2实验室建设

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生物安全二级实验室(BSL-2,P2)改造获得学校批准立项并开始建设。本次P2实验室的改造准备室一间、学生实验室4间,共计约450平方米。目前,实验室的改造基础工程已经完成,学生实验完毕后将立即进行设备安装和调试,预计将于明年2月份彻底完工投入使用。P2实验室的改造可强化学生生物安全意识、消除病原微生物生物安全隐患及维护公共安全。

2、人员信息化能力提升

   中心积极开展虚拟仿真实验项目建设,并在建设中培养教师的信息化能力。一方面,委派年轻老师前往国家举办的培训班进行信息化建设学习;另一方面,积极组织队伍参加全国信息化大赛,与全国高校展开交流。

中心教师在信息化能力提升方面,积极学习,积极交流,在全国教学大会做相关发言:李英博,2020华西机能实验教学骨干教师培训班,“虚拟仿真实验系统在人体机能实验室的应用”;全国第四期机能学科骨干教师培训班,“虚拟仿真实验课程建设思考”)。  

(二)开放运行、安全运行等情况。

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所属实验室全部面向本科生开放。2011年,中心制订下发了“实验室开放管理暂行办法”,各实验室积极响应,加大实验室开放力度,使实验室在创新人才培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一定成效。2016年,中心又制订下发了“关于加强实验室开放管理的通知”,对实验室开放申请、实施环节的管理,以及实验室开放工作量的核算进行了明确和细化,一方面使实验室开放更加有序,同时也给予完成实验室开放工作的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一定的鼓励,进一步提高工作积极性。2020年,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共向本科生课外开放30000学时数

同时,中心也十分注重运行安全,在“实验室开放管理暂行办法”中明确了安全管理办法。中心从实验室安全须知、实验过程中的安全须知、应急事故处理、卫生管理等4个方面对学生开展培训和管理。在实验室走廊设置大屏幕,滚动播出安全相关培训视频,供同学们学习。中心实行安全巡视制度,实验室要求安全员、技术负责人、实验室主任每天进行安全巡视。发现隐患及时处理,杜绝事故发生。每逢周末和假节日前,技术负责人和实验室主任必须进行每间房间巡查,重点查水、电、门、窗安全。在疫情期间,实验室根据学校防控的要求,实行错峰上课,并制定了《机能实验室安全措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校园教学秩序好!2020年,全年未出现任何安全事故。

(三)对外交流合作、发挥示范引领、支持中西部高校实验教学改革等情况。

中心组织编写的医学整合课程基础实验系列教材,使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的教学理念和教学体系发生了很大的改观,也得到全国多所高校的专家教授的普遍认可,纷纷索书分享。2020年,中心机能实验室、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室等大力开展教材建设。编写国家规划等教材21部,其中主编2人、副主编4人。并围绕教材建设与兄弟院校大力开展新的实验项目的改革。

经过近几年的锐意改革、积极进取,中心已成为西南地区医学人才与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中心的建设和管理经验、优良的实验教学效果和突出的教学成果具有良好的示范和辐射作用。

2020年本中心与国内多所医科大学譬如西安交通大学、哈尔滨医科大学、首都医科大学四川大学华西基础医学与法医学院、云南大学生命科学院、大理大学、大连医科大学、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科大学、锦州医科大学10余所医学院校的教师开展交流在疫情期间,中心也响应国家的的号召,通过线上会议的方式与各高校保持联系,促进实验教学的正常开展和教学改革工作的稳步推进。

五、示范中心大事记

(一)有关媒体对示范中心的重要评价,附相应文字和图片资料。

本文转载自《科技日报》--重医团队在新冠病毒T细胞免疫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2020年5月17日,记者从重庆医科大学获悉,该校免疫研究中心金艾顺教授团队在该校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应急项目攻关中,在特异性T淋巴细胞研究方面又取得突破性进展。这一突破为后续进一步新冠肺炎疫苗研发和T细胞免疫治疗奠定了基础。

据了解,项目攻关启动以来,团队在附属永川医院感染科以及附属第三医院检验科等大力支持下收集处理新冠肺炎恢复期患者外周血样本,建立了快速筛选潜在中和性全人源单克隆抗体技术,并成功获得多株具有高亲和性和中和活力的新冠病毒全人源单克隆抗体,为中和抗体药物研发奠定基础。继此项突破性研究之后,团队在新冠病毒特异性T细胞免疫研究方面再次取得突破性成果。

(二)省部级以上领导同志视察示范中心的图片及说明等。

2020年11月17日上午,受教育部高等学校中医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派,教育部中医学专业认证专家组一行莅临我校缙云校区,针对学校中医学专业认证开展为期三天的现场考察。专家组组长由教育部高等学校中医教指委主任委员、北京中医药大学党委书记谷晓红教授担任,副组长为中医教指委委员、辽宁中医药大学校长石岩教授,中医教指委委员、南京中医药大学原副校长黄桂成教授;成员为中医教指委委员、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副校长李冀教授,中医教指委委员、河北中医学院副院长王占波教授,中医教指委副秘书长、北京中医药大学教务处处长闫永红教授,中医教指委副秘书长,浙江中医药大学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主任来平凡教授,广州中医药大学教务处处长曾元儿教授、福建中医药大学教师发展中心主任许克祥教授、山东中医药大学教务处处长王琳教授,专家组秘书由中医教指委秘书、北京中医药大学袁娜老师担任。

专家组一行在学校领导的陪同下参观了重庆市人类生命与健康博物馆。现场考察期间,专家组访谈了职能部门及教学单位负责人、教师代表,查阅了档案,观摩了理论课、实验课及临床教学、考察了实验室、图书馆、食堂、宿舍。对学校的中医学专业办学情况和人才培养质量展开全方位深入考察

(三)其它对示范中心发展有重大影响的活动等。

1. 中心举办中国微循环学会转化医学专委会与微循环信息与技

术专委会2020年学术年会

2020年12月26日,由中国微循环学会转化医学专业委员会、微循环信息与技术专业委员会主办、重庆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承办、《癌症转化医学》(英文版)编辑部协办的“中国微循环学会转化医学专委会与微循环信息与技术专委会2020年学术年会”在山城重庆成功举办。大会采取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举行,取得了线下100人参会、线上11000人次观看的成绩。

本届学术年会历时2个月的筹备,是一次高水平、高规格的学术会议,代表转化医学和微循环技术领域发展的前沿和方向,本次会议的召开将推动微循环基础研究及其临床转化、推动微循环信息技术的革新,对微循环转化医学领域及临床应用技术领域的研究产生重要而深远的积极影响。同时,这也是重庆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为增加学科的对外联系、积极承办国内大型学术会议、扩大学科影响力和学术声誉的一次成功实践。

2.在全国大学生基础医学创新论坛暨实验设计大赛中取得佳绩

2020年11月29日,第六届全国大学生基础医学创新论坛暨实验设计大赛在南方医科大学顺利闭幕。全国大学生基础医学创新研究暨实验设计论坛是全国基础医学教育领域影响力最大的大学生创新设计展示活动和基础医学学科竞赛平台,每两年举办一届,旨在推进高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及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创新性人才。

为了备战本次大赛,基础医学院与实验教学管理中心精心组织,组成了由校督导组组长杨致邦教授、基础医学院余华荣院长、等组成的专家指导团队,举办了多次赛前辅导和演练。在备赛过程中,得到了学校教务处、教室管理科等相关单位的大力支持,我校因优秀的赛事组织工作获得本次大赛的优秀组织奖。

3.中心开展2020年重庆医科大学大学生科学研究与创新实验项目立项工作。

为加强大学生科研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根据重医大教[2012]12号文件精神,由实验教学管理中心负责组织开展了2020年度大学生科学研究与创新实验项目立项工作。今年由于疫情影响,本年度创新实验项目申报工作全程采用了网络答疑、网络申报、网络评审、远程答辩的方式,顺利完成项目立项申报工作。经各院系积极申报,学校组织专家评审答辩和公示,同意“母体饮食影响肠道菌群对后代哮喘易感性的保护作用的机制研究”等63个项目立项为2020年度重庆医科大学大学生科学研究与创新实验项目(详见附件)。

4.成功举办“Observation of Mitochondria”及“生物医学的大数据时代”科研讲座

为响应国家“双创”政策号召,推进中心 “1+3+3+5”一体化育人平台建设,激发学生的科研热情,培养科研精神,提升科研育人效果,学院推行学生培养科技周系列活动。在开展科研榜样经验分享、“英耀计划”科研创新项目立项答辩的同时,学院邀请学校引进人才与学生面对面,开展科研讲座。11月26、27日晚,在缙云校区A3-1101教室如期举办了两场。一场是学校高层次引进人才特聘副教授黄增益做的“Observation of Mitochondria”讲座;另一场是学校海外高层次引进人才詹晓慧教授做的“生物医学的大数据时代”讲座。

六、示范中心存在的主要问题

)实验教学条件有待进一步改善

1.教学实验室面积总量稍显不足,部分预计将要新开的课程和实验项目由于场地原因受到较大限制。实验准备室布局紧张,影响了实验技术准备工作的规范开展。

2.部分实验室仪器设备稍显陈旧,亟待更换。部分专业实验教学仪器设备台套数偏少或更新率偏低,尚不能完全满足学生单人单组、独立试验的需求。一些较新的实验项目,由于仪器未能到位尚不能及时开展。

)实验教学师资队伍有待加强建设

实验室引进新教师及实验人员较困难,导致实验教学队伍结构不尽合理,整体年龄偏大,未形成合理的梯队。主要原因如下:一是学校近三年来着力引进博士以上学历的实验教学人员,使得一些岗位难以招聘到合适人员;二是实验技术岗的职称评聘条件逐年提高,教学平台的实验技术人员参与科研较少,对职称评聘有一定影响。

需进一步推动实验课程改革,创建新的试验体系

在目前国家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形势下,实验课程的整体体系建设、实验项目的更新、创新实验项目的开设略显不足。

(四)科研投入不足

实验室缺乏科研经费、科研设备和场地,对实验室青年教师科研起步帮助不够。

七、所在学校与学校上级主管部门的支持

今年,重庆市和重庆医科大学都在经费上对中心给予了大力的支持。重庆医科大学今年给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投537万元,加强中心的建设和仪器设备的更新。2021年预计会投入1000万元左右的经费支持机能实验教学中心的部分实验室建设。

八、下一年发展思路

(一)进一步加强课程建设,努力推进教学改革落实

2021年全面加强一流课程建设,落实国家“双万计划”,积极推进精品在线课程的建设及立项工作,2021年争取在国家课程上再有增加。

(二)针对上述问题,加强改进

针对实验教学条件,制定改进措施:一是努力争取国家和学校的支持,不断加大经费投入支持教学基础设施建设;二是力争调整教学实验室整体布局;三是加快实验教学及实验室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步伐。

针对实验教学师资队伍建设,制定改进措施:一是制定实验教学队伍建设规划,科学合理地设置实验教学和管理岗位,结合实际岗位需求充实实验技术人员队伍;二是依托实验教学平台和学科科研平台,加大高水平实验技术人员的培养力度,鼓励实验技术人员参与科研。

针对科研发展,加强基础与临床的联系,从临床寻找研究新方向,组建临床、基础攻关团队,真正做到临床—基础—临床验证的研究模式,从而提升学科及科学研究的水平。

(三)进一步加强与各医学院校的交流、合作

实验中心在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下,近年来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中心希望进一步和兄弟院校在先进教育教学理念、虚拟实验创新思路、实验室规范化、示范化发展、学生创新实验、管理经验等多方面展开交流、合作、学习、讨论。

(四)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积极拓宽各种渠道,以联合培养、中外办学等形式,选派本科生或研究生出国进行学历教育或者长期学习。

(五)积极筹备全国基础医学实验技能大赛等全国性会议及大赛

举办大型的学术会议和相关竞赛是中心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中心增加对外交流,增强对外辐射,进一步加强中心示范作用的举措。预计在明年暑期,机能实验室将承担全国基础医学实验技能大赛。


 

 

版权所有:重庆医科大学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 电话:023-65712090 地址:重庆市沙坪坝区虎溪杰青大道 邮编:401331   》》旧主页